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與發展講義
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
中國教育需要正視現實,需要居安思危!中國需要一場學習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,中國的教育生產力需要一個大解放!
——楊東平
新世紀之初,我國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,正以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。這次改革步伐之大,速度之快,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不可比擬的。為什么我國的基礎教育要進行如此重大的改革呢?
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
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,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,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,因此,課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。
基礎教育課程改革,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,而是人們對特定的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。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,不僅決定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,而且從根本上決定改革的方向、目標、規模。
(一)國際背景
1、知識經濟初見端倪。
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、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。
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,其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。
知識經濟對人提出了新的要求:
知識勞動者——從事知識、信息收集、處理、加工和傳遞工作的勞動者;
功能性文盲——不能繼續學習,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、技能和資力不對口的人。
2、國際競爭空前激烈
二次世界大戰后發生了150余場戰爭,死亡人數達2000萬。以往是軍事和意識形態的競爭,當前,就是經濟、國防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。
3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困境。
生態環境惡化、自然資源短缺、人口迅速膨脹;人的精神力量、道德力量的削弱與喪失; 必須妥善處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。
現代化需要具備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:
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; 具備基本的知識、技能、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。
(二)我國社會政治、經濟發展的需要
知識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并存——綜合國力的競爭——國民整體素質的競爭——教育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因素。
教育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起著奠基的作用——黨中央、國務院適時提出“科教興國”戰略。
(三)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與問題
教師之間經常談論的問題: 知識與技能60%; 解題技巧50%; 智力發展30%; 創造性22%; 情感態度15%; 個性發展10%。
校長與教師認為學生以被動接受方式學習的比例:小學——79%;初中——90%.
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類型:書面習題——50%;讀課本——60%;實踐性作業——10%。
學生的課間戶外活動時間:城市小學四年級近一半的學生除做操外基本沒有戶外活動;城市初三學生的這一比例達83%。
學生對公布成績、排名的感受:70%的初中與小學生感到緊張、或害怕、或討厭。
學校教育中過分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,而學生的社會性、價值觀、創造性等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;課程內容偏多、偏難、偏舊,脫離學生經驗;缺乏對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指導;考試代替了評價,考試結果的處理使學生過度緊張;師生關系緊張、教育內容枯燥、缺乏自主支配時間,造成學生消極的學校生活體驗。
二 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
(一)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,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,使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的過程。
課程改革的理念
第一:倡導全人教育,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。
第二:重建新的課程結構,體現課程的綜合性、均衡性、選擇性。
第三: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,處理好社會需求、學科發展與學生需求在內容選擇與組織中的關系。
第四:倡導建構性學習,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。
第五:形成正確的評價觀,建立評價項目多元,評價方式多樣,既關注結果,更關注過程的評價體系。
第六:促進課程民主化及適應性。
(二)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、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,九年一貫制整體設計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、設置綜合課程、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,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和選擇性。
(三)改變課程內容繁、難、偏、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,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、科技發展的聯系,關注學生的學習學習興趣和經驗,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。
(四)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、死記硬背、機械訓練的現狀,倡導學生主動參與、樂于探究、勤于動手,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、獲取新知識的能力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。
(五)改變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,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、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。
(六)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,實行國家、地方、學校三級課程管理,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。